劉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中國女航天員
2012年,劉洋搭乘神舟九號進入太空,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女航天員,使中國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通過本國的航天工程將女性送入太空的國家。截至2024年,中國已有劉洋、王亞平和王浩澤三名曾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
歷史[編輯]
王亞平,第一個進行太空行走的中國女性
2003年10月神舟五號成功試飛後,中國航天部門宣布將要選取一名女性航天員。全國婦聯主席顧秀蓮在一次集會上表示,在中國首次載人航天后,她建議女性也應接受航天任務培訓。 [1]
2009年5月,第二批預備航天員啟動選拔,計劃選擇一些女性。起初對女性的選拔標準包括已婚、無健康問題,優先考慮已育(不過最終入選的劉洋和王亞平二人當時均未生育)。 [2][3][4]後來據傳放棄了已婚已育兩項標準。 [5]
2010年5月,劉洋和王亞平入選第二批預備航天員,兩人並非選拔自戰鬥機飛行員行列,而是資深運輸機飛行員。
2012年6月16日,劉洋少校與兩名男性航天員一起搭乘神舟九號進入太空,造訪天宮一號,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女航天員,而這一天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員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乘坐東方六號進入太空49周年紀念日。 [6] [7]
2013年6月16日,第一位女性航天員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乘坐東方六號進入太空50周年之際,兩名女性正在太空,其中一位是中國人——第二位中國太空女性王亞平正在執行有3位航天員的天宮一號任務,她乘坐的是神舟十號。與此同時,凱倫·尼伯格(英語:Karen Nyberg)(Karen Nyberg )在參加國際太空站上由6人組成的遠征36(英語:Expedition 36)任務。 [8]神舟十號於2013年6月11日升空。 [9]
2018年5月,中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開始選拔,宣布將會選拔女性航天員[10]。2020年9月,選拔結束,1位女航天員入選,個人信息尚未公開[11][12]。
2021年10月16日,王亞平乘坐神舟十三號升空,成為中國第一位多次進入太空的女性。[13]同年11月7日,王亞平在中國空間站完成了中國女性航天員第一次太空行走。[14]
中國太空女航天員列表[編輯]
姓名
任務
時間
備註
劉洋
神舟九號、神舟十四號
2012、2022
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中國女性,並首次執行天宮一號空間站任務
王亞平
神舟十號、神舟十三號
2013、2021–2022
第二位進入太空的中國女性,第二位進入天宮一號空間站、第一位兩次太空旅行的中國女性,第一位進入天宮空間站,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中國女性
王浩澤
神舟十九號
2024–2025
第三位進入太空的中國女性,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性滿族航天員
記錄[編輯]
更新於2022年12月16日。
記錄
日期
任務
姓名
備註
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中國女性
2012年6月16日
神舟九號
劉洋
[15]
第一位進入軌道的中國女性
2012年6月16日
神舟九號
劉洋
[16]
第一位登上空間站的中國女性
2012年6月18日
神舟九號
劉洋
劉洋登上天宮一號空間站[17]
第一位進行太空行走的中國女性
2021年11月7日
神舟十三號
王亞平
[18]
第一位指揮任務的中國女性
不適用
不適用
暫無
首位執行多項任務的中國女性
2021年10月15日
神舟十三號
王亞平
[18]
記錄
數值
姓名
備註
在太空中最長的時間(單次任務)
182天9小時32分(神舟十三號)
王亞平
在太空中最長的時間(累積)
197天1分鐘(神舟十號、神舟十三號)
王亞平
在太空中的最短時間(單次任務)
12天15小時25分(神舟九號)
劉洋
至少 1 個任務(不包括零任務)
空間最短時間(累計)
195天0小時49分(神舟九號、神舟十四號)
劉洋
至少 1 個任務(不包括零任務)
EVA最長時間(單次太空行走)
6小時25分鐘(神舟十三號)
王亞平
最長艙外活動停留時間(累計)
6小時25分鐘(神舟十三號)
王亞平
最短艙外活動時間(單次太空行走)
6小時07分鐘(神舟十四號)
劉洋
至少 1 次太空行走(不包括零次太空行走)
最短艙外活動時間(累計)
6小時07分鐘(神舟十四號)
劉洋
至少 1 次太空行走(不包括零次太空行走)
最多空間任務
2 個任務
王亞平劉洋
最少空間任務
至少 1 個任務(不包括零任務)
最多艙外活動
1次
王亞平劉洋
最少艙外活動
至少 1 次太空行走(不包括零次太空行走)
參見[編輯]
航天主題
中國主題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
中國航天員名單
參考文獻[編輯]
引文[編輯]
^ China recruiting women for space travel.
^ 新华视点:聚焦中国首位“女太空人”刘洋. www.gov.cn. [2023-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2).
^ 女航天员禁止生育?这些和太空有关的谣言扯到天际. 科技日報 (新華網). 2019-04-23 [2023-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3).
^ Mark MacKinnon. Want to be a female taikonaut in China? You better smell good, and no scars. Globe and Mail. 2012-06-11 [2022-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6).
^ Exclusive interview: Astronauts selection process. CCTV. 2012-06-16 [2013-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
^ June 16, 2012 7:07 AM PrintText China sends its first woman into space. CBS News. [2012-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3).
^ Clara Moskowit. China Unveils Astronaut Crew, 1st Female Spaceflyer, for Saturday Launch. Space.com. 2012-06-15 [2012-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1).
^ Ken Kremer. Cosmonaut Valentina Tereshkova; 1st Woman in Space 50 Years Ago! Ready for Mars. Universe Today. 2013-06-16 [2022-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7).
^ Andy Wong. Shenzhou 10 Launch: Chinese Spacecraft Blasts Off With Three Astronauts On 15-Day Mission. Huffington Post. 2013-06-11 [2022-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 中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启动. 新京報. 2018-04-24 [2023-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3).
^ 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顺利完成 18名预备航天员入选. 新華網. 2020-10-01 [2023-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5).
^ Lei, Zhao. 18 picked for nation's 3rd generation of astronauts. China Daily. 2020-10-01 [2020-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1).
^ 外媒为什么都盯着王亚平:对于女性航天之路,有里程碑式意义. 澎拜新聞. 2021-10-18 [2024-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24).
^ 神十三航天員首次出艙 王亞平太空行走 中國女性第一步. 文匯報. 2021-11-08 [2024-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24).
^ Srinivas Laxman. Shenzhou-9 Launches into Space With China's First Woman Astronaut. Asian Scientist. 2012-06-16 [2022-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5).
^ Jason Davis. Shenzhou-9 reaches orbit. Planetary Society. 2012-06-16 [2022-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4).
^ Jonathan Amos. Shenzhou-9 docks with Tiangong-1. BBC News. 2012-06-18 [2022-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0).
^ 18.0 18.1 China unveils Shenzhou 13 crew for next mission to Tiangong space statio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1-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4).
來源[編輯]
Chinese women astronauts set to fly by 2010. 新華社. 2005-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15).
China starts training its first group of women astronauts. 人民日報. 2005-07-28 [2022-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6).
China's 1st batch of female jet fighter pilots to debut at National Day parade. 2009-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5).
China to put first Chinese woman in space. 2009-07-09 [2022-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8).
閱論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航天
國家航天局(CNSA)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CMSA)
運載火箭閱論編 中國運載火箭現役國營
長征系列
長征二號丙
長征二號丁
長征二號F
長征三號甲
長征三號乙
長征三號丙
長征四號乙
長征四號丙
長征五號
長征五號B
長征六號
長征六號甲
長征六號丙
長征七號
長征七號改
長征八號
長征八號甲
長征十一號
長征十二號
龍系列
捷龍一號
捷龍三號
快舟系列
快舟一號
快舟一號甲
快舟十一號
混合
中科系列
力箭一號
民營
星際榮耀
雙曲線一號
星河動力
穀神星一號
藍箭航天
朱雀二號
天兵科技
天龍二號
東方空間
引力一號
研製中國營
長征系列
長征六號乙
長征九號
長征十號
長征十號甲
龍系列
捷龍二號
騰龍一號
快舟系列
快舟二十一號(英語:Kuaizhou#Models)
混合
中科系列
力箭二號
力箭三號
民營
星際榮耀
雙曲線三號
深藍航天
星雲一號
星河動力
穀神星二號
智神星一號
天兵科技
天龍三號
火箭派
達爾文二號
藍箭航天
朱雀三號
東方空間
引力二號
箭元科技
元行者一號
退役
長征系列
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丁
長征二號甲
長征二號E
長征三號
長征四號甲
風暴一號
開拓者系列
開拓者一號
開拓者二號
開拓者二號甲
朱雀一號
OS-M
註:本模板不收錄已取消研發的發射載具斜體表示該型火箭已經發射過但還未成功進入軌道參見:中國運載火箭發射列表、YF系列火箭發動機、遠征系列上面級、新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模板: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衛星地球遙感
返回式衛星
遙感系列衛星
高分專項工程
吉林一號
天繪系列衛星
地球觀測
海洋系列衛星
海洋一號
二號
資源系列衛星(部分與巴西合作)
資源一號
二號
三號
環境監測
環境減災衛星
雲海系列衛星
雲海一號
二號
三號
氣象
風雲系列衛星
軍事偵察
尖兵系列衛星
通信與廣播
東方紅系列
東方紅一號
二號
三號
四號
五號
中星系列衛星
鑫諾衛星
亞太衛星
亞洲衛星
烽火系列衛星
神通系列衛星
通信技術試驗系列衛星
天通一號
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系列衛星
衛星互聯網系列衛星
鴻雁(被合併)
虹雲(被合併)
行雲(被合併)
千帆
鴻鵠-3
跟蹤與數據中繼
天鏈系列中繼衛星
天鏈一號01
一號02
一號03
一號04
一號05
二號01
導航與定位
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北斗一號)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北斗二號、北斗三號)
中國區域定位系統
天文與空間科學觀測進行中
雙星計劃(與歐洲合作)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
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慧眼號)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懷柔一號)
羲和計劃
太陽Hα光譜探測與雙超平台科學技術試驗衛星
夸父計劃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
太極計劃
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
天琴計劃
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
愛因斯坦探針衛星(與歐洲合作)
天基多波段空間變源監視器(與法國合作)
地月空間DRO探索研究(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研究專項)
未來計劃
巡天號光學艙
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與歐洲合作)
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台(與歐洲合作)
資助項目
閱論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實施任務一期
暗物質體子探測衛星(悟空號,DAMPE)
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QUESS)
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慧眼,HXMT)
二期
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懷柔一號,GECAM)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夸父一號,ASO-S)
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天關,EP)
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微笑計劃,SMILE)
三期
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台(慧眼二號,eXTP)
超長波天文陣列(鴻蒙計劃,DSL)
系外地球科學衛星(ET)
太陽極軌天文台(夸父二號,SPO)
空間引力波探測編隊(太極二號)
斜體字為未發射衛星
分類
技術研究與試驗
實踐系列衛星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
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句芒號)
希望一號
脈衝星導航試驗衛星
天源一號
張衡一號
01星
02星(與意大利合作)
空間探測器月球探測
嫦娥系列
一號
二號
三號
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
鵲橋
四號
五號
鵲橋二號
六號
七號
八號
天都
一號
二號
月球遙感衛星
月球車
玉兔號
玉兔二號
行星探測火星探測
螢火系列
螢火一號
天問系列
天問一號
三號
火星車
祝融號
小行星探測
嫦娥二號
天問二號
首次近地小行星防禦
外太陽系探測
天問四號
星際快車
載人航天載人飛船已完成
神舟飛船
一號
二號
三號
四號
五號
六號
七號
八號
九號
十號
十一號
十二號
十三號
十四號
十五號
十六號
十七號
十八號
十九號
進行中
神舟飛船
二十號
未來計劃
神舟飛船
二十一號
二十二號
二十三號
夢舟飛船
攬月着陸器
已取消
曙光一號
貨運飛船已完成
天舟
一號
二號
三號
四號
五號
六號
七號
八號
進行中
天舟
九號
未來計劃
天舟
十號
十一號
低成本貨運系統
輕舟貨運飛船
一號(計劃2025年)
昊龍貨運穿梭機
首飛(計劃2025年)
空間站已完成
天宮一號
二號
伽馬暴偏振探測器(天極號)
進行中
天宮空間站
天和核心艙
問天實驗艙
夢天實驗艙
未來計劃
天宮空間站
巡天號光學艙
高能宇宙輻射探測設施
伽馬暴偏振探測器二號
月球科研站
已取消
天宮三號
航天服已退役
曙光艙內服
飛天艙外服(第一代)
海鷹艙外服(僅神舟七號)
使用中
艙內服
飛天艙外服(第二代)
研製中
望宇登月服
載人登月未來計劃
長征十號
夢舟Y飛船
攬月着陸器
望宇登月服
探索載人月球車
月球遙感衛星
設施航天城
東風航天城
北京航天城
上海航天城
文昌航天城
東方航天港
控制中心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測控通信系統
中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
中國航天測控站
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轄遠望號船隊)
中國深空測控網
發射場系統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轄文昌航天發射場)
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轄東方航天港)
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
着陸場系統
四子王旗着陸場
東風着陸場
機構工信部下屬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航天工業總公司(國家航天局)→國家航天局
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
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
深空探測實驗室
軍隊系統
解放軍總裝備部→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軍事航天部隊
航天員大隊
航天偵察局
國資委下屬航天科技集團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一院
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四院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五院
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六院
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七院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八院
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
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十一院
中國衛通
鑫諾衛星通信
航天科工集團
信息技術研究院一院
防禦技術研究院二院
飛航技術研究院三院
運載技術研究院四院
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
動力技術研究院六院
中國衛星網絡地方投資
上海垣信
中科院系統
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力學研究所(中科宇航)
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天文台
國家天文台
上海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氣象局系統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
航天院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航天部隊航天工程大學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深空探測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航天航空學院
西南交通大學力學與航空航天學院
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
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
中南大學航空航天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力學與航空航天學院
西華大學航空航天學院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
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航天高級技工學校
民營航天企業
星際榮耀
星河動力
藍箭航天
翎客航天
零壹空間
天兵科技
深藍航天
東方空間
箭元科技
火箭派
九州雲箭
吉利時空道宇(英語:Geespace)
長光衛星
科創航天
銀河航天
天儀研究院
微納星空
紫微科技
航天馭星
辰海空間
人物科學家
錢學森
趙九章
楊嘉墀
楊南生
屠善澄
屠守鍔
王永志
王希季
戚發軔
孫來燕
孫家棟
陳芳允
竺苗龍
歐陽自遠
杜慶華
范瑞祥
胡海昌
胡世祥
黃春平
黃緯祿
龍樂豪
欒恩傑
衛一清
葉培建
莊逢甘
任新民
江綿恆
張貴田
張其彬
張慶偉
梁思禮
梁守槃
劉振興
劉永坦
謝光選
蔡金濤
陸元九
閔桂榮
李濟生
姜傑
潘先覺
朱森元
譚永華
航天員閱論編 中國航天員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
714工程
921工程
在軌
陳冬
陳中瑞
王傑
714工程曙光十九人(1971年)未飛退役
王榮森
方國俊
李世長
王志躍
魯祥孝
柴鴻良
邵志堅
王福全
孟森林
杜金城
劉忠義
張汝祥
王全博
馬子忠
董小海
胡占孜
劉崇富
王福和
余桂林
921工程第一批十四人(1996年)(1998年)已飛現役
楊利偉(神五)
費俊龍(神六、神十五)
聶海勝(神六、神十、神十二)
翟志剛(神七、神十三)
劉伯明(神七、神十二)
景海鵬(神七、神九、神十一、神十六)
劉旺(神九)
張曉光(神十)
鄧清明(神十五)
未飛退役
陳全
吳傑
潘占春
趙傳東
李慶龍
第二批七人(2010年)已飛現役
劉洋(神九、神十四)
王亞平(神十、神十三)
陳冬(神十一、神十四、神二十)
湯洪波(神十二、神十七)
葉光富(神十三、神十八)
蔡旭哲(神十四、神十九)
張陸(神十五)
第三批十八人(2020年)已飛現役
朱楊柱(神十六)
桂海潮(神十六)
唐勝傑(神十七)
江新林(神十七)
李聰(神十八)
李廣蘇(神十八)
宋令東(神十九)
王浩澤(神十九)
陳中瑞(神二十)
王傑(神二十)
未飛現役
其他8名入選航天員待公開
第四批十人(2024年)未飛現役
10名入選航天員待公開
相關: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航天員大隊
航天員中心
航天功勳獎章
紀念活動紀念日
4月24日中國航天日(2016年起)
3月22日航天質量日
9月21日航天質量日
展館
中國航天博物館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
文昌航天科普中心
東方航天港航天科普館
航天展示中心
航天三院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珠海太空中心
文昌市航天科普館
展覽
中國首次太空漫步航天展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
北京(國家博物館)
香港(科學館、歷史博物館)
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
相關作品書籍
楊利偉自傳《天地九重》
《航天七部曲》
《中國飛天路》
《挺進太空》
《問鼎蒼穹:共和國航天紀實》
紀錄片
《東方神舟》
《撼天記》
《太空英雄》
《非凡21小時》
《神六:再上太空》
《神奇的嫦娥五號》
電視劇
《神舟》
《問天》
電影
《飛天》
《我和我的祖國》
音樂
《奔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