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神秘的“造反教”,却遭官方禁毁千年!
'谶',无法解释的神秘的“预言”,分为符谶、图谶等;
“纬”,无法证明的、神秘主义解释,与经对应;
正是谶和纬,构成了中国最神秘的本土宗教——谶纬之学,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称它:谶教。
谶教方士一度登顶庙堂,在东汉被尊为:内学、秘经;
但也一度掀起造反狂潮,黄巾起义、黄巢起义、红巾军起义……全有谶教方士掺和。
你或许没有听过“谶教”、谶纬之学,但是,你一定听过它的教义:
比如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比如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比如祥瑞,比如灾异,比如谶语,比如推背书,比如河图洛书……
这些中国本土神秘主义,全都出自这个消亡千年的谶纬之学——“谶教”。
那么,谶教是什么教?为什么说它是造反教?它又有多硬邪?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一说。
硬核但不迎合,思想而非立场,大家日安,我是阿冉,今天我们来说说推背图的来处、中国本土神秘主义巅峰——谶纬之学。
以下我们就简称为“谶教”。
要说“谶教”的祖宗啊,我们就不得不提百家争鸣中、最玄乎的一家——阴阳家。
正是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和儒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生出了这个本土神秘宗教,而且你一定不知道的是,谶纬之学,一度是中国国教,还当了200多年!所谓的“光武信谶”。
当然我得特别说明,谶纬之学,不是阴阳家,阴阳家我老师有专门研究过,我们后面会专开一期讲阴阳家。
今天还是先来说谶教,让我们回到那场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
谶纬之学:儒化阴阳家
公元前3世纪,稷下学宫一位大儒,在五行说中,发现了宇宙大道,创立了一门崭新学说:
阴阳家。
这位大儒,即是邹衍。
邹衍撰有《邹子》49篇、《邹子终始》56篇,提出 “五德终始说”与“大九州说”。
所谓的“五德终始说”,也即王朝更替,遵循五行循环;
而“大九州说”,则说天地边际由大瀛海围绕,,其中“裨海”隔开大九州,大九州内分九州,其中的赤县神州,即中国,也就是说,中国只占世界八十一分之一。
《史记》中司马迁就说邹衍:“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故齐人颂曰'谈天衍’。”
邹衍闳辩,甚至驳倒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
阴阳家由邹衍开山,并很快圈了一个巨粉:
秦始皇。
秦始皇采纳“五德终始说”,自认秦为“水德”,尚黑、峻法,以克周朝的火德。
阴阳家由此介入政治。
之后,秦二世而亡,刘邦建立大汉王朝。
阴阳家仍然风行,方士层出,直至一个人的出现——西汉大儒董仲舒。
董仲舒以四个字,为阴阳家敲响丧钟。
这四个字就是:天人感应。
所谓天人感应论,简单说,就是天意会显示于种种自然现象中,皇帝行天道,则有祥瑞,皇帝悖天道,则有灾异。
我想一定有朋友要问:这个天人感应论,怎么会让阴阳家灭亡?阴阳家不也讲天人交互、五德终始吗?
我们得注意,董仲舒把天人感应绑定了儒家伦理,实际上,是把“天道”偷换为了“礼法”,也就是三纲五常。说白了,儒家有了五德终始、天人感应的解释权,也就相当于收编了阴阳家。
再加上,五德终始,不也是说,我大汉必然会亡吗?哪个王朝不想千秋万代?
于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巨刃,斫死了阴阳家,邹衍的著作失传。
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也生出了另一个神秘教派:
谶纬之学。
所谓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启,预言治乱;而所谓纬则是用神秘主义解释儒家经典,甚至还产生了七纬,即《易纬》、《尚书纬》、《诗纬》、《礼纬》、《春秋纬》、《乐纬》、《孝经纬》。
谶纬与儒学合流,形成“谶纬经学”,也即我们说的谶教。
但谶教在西汉虽然流行,却还不是国教,真正把谶教立为国教的,是那位传说中的穿越者:王莽。
王莽未篡时,就炮制谶语,如'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石碑,之后,公元8年,王莽任“假皇帝”,谶儒哀章,趁夜把一铜书,藏入汉高祖刘邦庙中,次日宣称“天降符命”。
这就是《金匮书》。
所谓的金匮书,就是由两个铜匮装的天书,一本是“天帝行玺金匮图”,一本是“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
里头就是图谶,说的什么呢?就是汉朝火德衰败,王莽是黄帝后裔,有土德,应“承天命”代汉称帝。
有了金匮书,王莽顺理成章,在公元9年,接受汉孺子刘婴禅让,改国号为“新”,正式篡汉。
我们必须要好好说说这个金匮书,新朝虽然短命,只有14年,但由王莽开创的“炮制谶语-伪造天命-劝进禅让”的篡位样板,却活了上千年。
后来,曹丕代汉,则是“黄龙见谯”;司马晋篡权,则是“牛继马后”……一直到蒋介石,还有过司母戊鼎的祥瑞。
王莽的新朝,在公元23年覆亡,但是王莽的国教——谶纬之学,却又活了300多年。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鄗城称帝前,发布图谶《赤伏符》。
其中谶语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什么意思呢?就是朕刘秀是火德之君,中兴之主。
刘秀信谶纬吗?未必,但这时的谶教,已是显教,刘秀也不得不用谶纬、昭示天命。
其实啊,早在新莽末年,刘秀的谶教方士,就炮制了“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
而刘秀的对手公孙述,也引用谶书《录运法》的“废昌帝,立公孙”,争天命。
然后,黑色幽默的来了,刘秀这边的谶纬学家强华说啊,“公孙”是“公逊”,意思是“天下共逊于刘秀”。
我们今天看,这不就是过度解读嘛,但在当时,这就是天命之争,因为当时的国教,是谶教啊。
后来,刘秀还命尹敏、薛汉等谶儒校订图谶,编成《河图》《洛书》等81篇谶纬书,定为官学。
特别注意,谶纬,是官学,连选官,也有一个硬指标:通晓谶纬!
谶教完全国教化,儒生也必须“兼明图谶”,才能入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