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检查一般查血常规、血型鉴定、外周血涂片、血液生化指标、特定病原体抗体检测等。
1. 血常规:通过对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各类细胞的数量、形态及比例进行分析,可了解是否存在感染、贫血、血液系统疾病等情况。比如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感染,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降低可能意味着贫血。
2. 血型鉴定:确定人体的血型类别,常见的有 ABO 血型系统A 型、B 型、AB 型、O 型以及 Rh 血型系统Rh 阳性、Rh 阴性。这在输血、器官移植、母婴血型不合等情况中至关重要,能避免因血型不匹配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
3. 外周血涂片:将外周血制成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的形态结构,辅助诊断某些血液疾病,如白血病时可发现异常的白血病细胞,还能对贫血的类型进行初步判断,查看红细胞的形态特点等。
4.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生化物质,如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等。肝功能指标可反映肝脏的代谢、合成等功能;肾功能指标有助于了解肾脏的排泄功能;血脂血糖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密切相关;电解质平衡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5. 特定病原体抗体检测:检测血液中针对某些病原体的抗体,如乙肝病毒抗体、丙肝病毒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等,用于判断是否感染过相应病原体,对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进行外周血检查前,一般不需要空腹,但如果同时要检测血糖、血脂等项目则需空腹。检查前要保持正常作息和饮食,避免剧烈运动、饮酒等。检查时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影响采血过程。检查后按压好采血部位,防止出血和局部淤血。若检查结果有异常,应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